許多的女性朋友都經歷過痛經,那種煎熬難以言喻。嘗試過無數的方法來試圖減輕這種痛楚,但似乎都不見什么明顯的效果。難道就真的沒有辦法可以緩解疼痛,解決痛經問題了嗎? 婦女在行經前后或經期,出現下腹及腰骶部疼痛,嚴重者腹痛劇烈,面色蒼白,手足冰冷,甚至昏厥,稱為“痛經”,亦稱“行經腹痛”。痛經常持續數小時或1-2天,一般經血暢流后,腹痛緩解。本病以青年婦女較為常見,是婦女常見病之一。 中醫認為痛經多因氣血運行不暢或氣血虧虛所致。臨床常見有氣滯血瘀、寒凝胞宮,氣血虛弱,濕熱下注等癥。而飲食療法能起到較好的防治作用。 氣滯血淤癥: 益母草30克,雞蛋兩枚,其加水煮蛋。待蛋熟后吃蛋喝湯。益母草性微寒,味苦辛,可去淤生新,活血調經。 寒凝血淤癥: 生姜15克,紅糖適量,加入少量白酒,再加入開水沖泡代茶飲。生姜暖胃,紅糖溫經,加白酒以助藥力。 腎氣虧虛癥: 川芎6克,丹參12克,雞蛋兩枚,共加水煮蛋。待蛋熟后吃蛋喝湯。川芎行氣開郁,活血止痛;丹參活血祛淤,安神止痛。 氣虛血弱癥: 當歸50克,黃芪30克,羊肉500克,共同燉湯吃肉喝湯。當歸補氣和血,調經止痛;黃芪補氣固表,溫中補虛;羊肉益精氣,療虛勞,潤皮膚。 除了食療外,還可以通過穴位敷貼來緩解痛經。最常見的敷貼穴位就是神闕穴,此穴位于臍部。 痛經最常見癥是寒凝血淤癥和氣滯血淤癥。寒凝血淤癥表現為經前或經期小腹冷痛拒按,得熱敷減。經血色黯有血塊,畏寒肢冷。可在痛經時,可將逐淤散3克,用黃酒調成糊狀,敷于臍部,隔日1次,連用3次,便可緩解疼痛。 氣滯血淤癥表現為經前或經期小腹脹痛,拒按,乳房脹痛,經行不暢,經色紫黯有血塊。可在痛經時將七厘散、失笑散備1克,用食醋調成糊狀,敷于臍部,隔日1次,連用3次,方可緩解疼痛。 |
·6大技巧 助你提升職場人際關系
·小心職場輕度強迫癥
·五種亞健康易猝死
·五種藥茶可以避免身體出現亞健康
·防輻射最強的7種植物 電腦桌前必備!
·忙人適宜的隱形操
·職場必知的十個談話技巧
·專家:一周中星期三最郁悶
·年關 白領易患“歲末焦慮”癥
·實習 以CEO態度對待自己
·白領如何養肝?三大穴位經常按摩養肝
·行走職場記得藏起你的婚戒
·好腰是“養”出來的 這4個動作比按摩還管用
·凌亂辦公桌損害健康影響心情